陈功:美国的“中国哥们”与精细制造 | ft中文网-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

陈功:美国的“中国哥们”与精细制造 | ft中文网

本文来自英国《金融时报》集团旗下唯一的中文商业财经网站《ft中文网》(),最早发布于安邦智库(anbound)简报产品——《陈功:美国的“中国哥们”与精细制造》(「 每日经济 」总第6753期,2022/9/19)。


在美国的直线赛车界,有一个中国东北男人,他在美国的社交媒体上,在耍酷的群体中,是一个很火的中国人,他叫康一男,他拿过美国直线加速赛pro am的全国冠军,这个赛事的电视频道还拍过他的纪录片。如果在不同的社会圈层中对比,他大概相当于美国电影圈的赵婷,只不过他的形象更为普通,是一个典型的东北爷们形象,讲着一口流利东北话,但大师就是大师,他的收入可不低,一个月赚一台保时捷,他在美国是一位成功者。

一般来说,中国人在美国大抵有三种“存在”,一种人是靠读书成功。有文化在中国人中还是比较稀缺,所以对有文化的人就显得特别尊重,讲究的是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,所以这种文化人的自我定义就非常豪横,对其他人的存在非常排斥。其实,现实中的中国人,在美国还有两种人的存在,一种人在餐馆、洗衣店中从事低等服务业,这种人数量过去极多,是一种社会的普遍存在,因此造成了美国社会对中国人的普遍印象。这种人的自我定义也很低。另外还有一种人,他们非常特殊,这就是高级工匠师傅。这种人实际是一种在中美两种文化中的边缘存在。在中国文化中,他们被贬低为就是一个“师傅”,是一个工匠,像康一男,他就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,自谦地称自己是“汽修工”。但按照西方文化来说,他在美国社会早已就是一位公认的机械大师。

大致来看,中国人在美国,基本就是这样的三种存在,注意不是一种,而是有三种存在。在这三种存在当中,真正值得一说的是,康一男这种不大为外人所知的存在。

他的本事实际上来自家传因素,他的父亲就是一位优秀的汽修工,常年在中国东北为驻军维修军车,练就了一身修车的好功夫。康一男受父亲的影响,自小对机械的玩意儿很感兴趣,不爱读书爱玩车。正如我过去常讲,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机械运作是一种逻辑,好的机械师都是哲学家,那不一定是大学可以教出来的。后来,军队改革,修车的生意失去了,他的父亲就带着康一男作为技术工人移民到了美国,开了一个汽修厂。

其实,美国人的修车技术与中国人的修车技术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。美国人是坏了什么换什么,中国人是坏了什么修什么,所以中国人的修车技术远高于美国人的普通汽车修理水平。康一男后来因为家传因素,也就成为了这个行业里的大师级人物,甚至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,油嘴都是他设计的。再加上他还玩车,玩漂移,玩比赛,于是在美国玩车圈子里也出了名。

随着名气大增,有人劝他回国发展,他就问他父亲的意见。他的父亲回答说,做人要有情有义。他回去就召集全体员工开会,他直接问:“我要是不干了,你们会恨我吗?”结果这些跟他长年在一起的伙伴,有的说刚买了房子,有的说是刚结婚,还有的人说,离开了这里,那就肯定要从头开始了,大大地影响收入。康一男听了一跺脚说,好,那就继续一起干,放弃了回国发展的打算。“中国哥们”重情义,也是登峰造极。

随着经验的丰富和积累,康一男的业务发展到了发动机改造,直到自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编写不同的发动机控制程序,将发动机的效率提高到了极致。由于发动机改装做的好,他参加了全美1320电视频道的直线加速比赛,本来作为一个亚洲人,在美国那种耍酷的地方就是一个奇葩的存在,结果居然还一场没输,这一下,他在全美都打响了知名度,为自己赢得了掌声和尊严。一个被中国人称为“修理工”的人,在美国发展成了大师。

其实,“中国哥们”就是这样的一种人,重情重义,敢于钻研,善于学习,能靠一双手,打出一片天地。这样的人,虽然不在学术界,不能称之为是“教授”、“学者”和文化人,但他们照样是一种光芒四射的存在,在技术的天地里面,照样可以称为令人尊敬的大师。

同样例子,不仅仅是中国,日本也是一样的。中国刀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,售价已经从过去的几块钱进步到今天的几百美元、数千美元了。不过与中国刀相比,日本刀贵重的已经达到了百万美元的水平。在美国,也有制作寿司的日本师傅,把制作寿司当成了艺术创作,吃他做的一餐寿司,就要数千美元。我在以前因为提倡“精细制造”而撰写文章的时候,还曾举过一个例子,有一位日本的车床师傅,日本高铁系统上都需要一件他用车床手工制造出来的零件,以至于人都80岁了还不能退休。像所有这些人,他们在各行各业,其实都是大师一样的存在。

同样的道理,西方也是一样。罗尔斯-罗伊斯生产宽体飞机的喷气发动机,所有喷气发动机的叶片焊接,非比寻常,但这些高技术航空发动机的叶片焊接,在罗尔斯-罗伊斯公司都是出自威尔逊一人之手,由这个“焊工”用手动焊接的方式完成的,他就是焊接领域的大师,有他的存在,才有罗尔斯-罗伊斯喷气发动机的存在。现在威尔逊正在培训自己的儿子,以便实现焊接技术的交班。这种典型的家族传承,在西方实际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。

所以,坦率地说,如果与看到更多的文化人相比,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更多“中国哥们”出现。中国文化人自古无非就是风花雪月、儿女情长的那点出息,根本不属于现代文明。“中国哥们”则与现代工业文明密不可分,“中国哥们”今后的数量越多,中国工业、中国的精细制造就会越有希望。

至于近来流行的“工匠”一词,最好就别再提了,那其实是对“中国哥们”的文化蔑称,是在工业文明时代对制造业大师的文化蔑称!

重情重义、敢于钻研、善于学习的“中国哥们”,靠着一双手在国外打出一片天,成为技术领域受人尊敬的大师。有“世界工厂”之称的中国,对于这类“中国哥们”的重视似乎日益淡薄。与现代工业文明密不可分的“中国哥们”今后越多,中国工业、中国的精细制造就会越有希望。

用户名:
密码:
 
网站地图